中国加速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迈向碳中和新时代
【化工仪器网 政策法规】6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为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5个部门共同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
碳足迹,即个人或企业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衡量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指标。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更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一环。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7年,中国将初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发布核算通则标准,建立数据库和管理制度,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 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实质性参与产品碳足迹国际规则制定。
为实现这一目标,实施方案明确了四大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等,并分解成22项具体工作。
在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方面: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统一核算规则标准编制要求。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聚焦关键行业和产品。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依托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明确认证流程和管理要求。建立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制度,推动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探索建立碳足迹信息披露制度,鼓励企业发布核算结果与报告。
在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方面:强化政策支持与协同,将产品碳足迹要求融入各项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基于碳足迹信息丰富金融产品。丰富拓展推广应用场景,如政府采购和消费品领域。鼓励地方试点和政策创新,探索政策支持工具创新。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先行先试,建立产品碳足迹数字化管理系统。
在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互信方面:积极应对国际涉碳贸易政策,加强与国际贸易相关方沟通对接。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对接,促进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标准互通互认。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品碳足迹规则交流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提升中国在全球碳足迹规则制定中的贡献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保障我国出口产品碳足迹信息安全。
在持续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方面:加强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规范产品碳足迹专业服务,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算评价和认证机构。加强产品碳足迹人才培养,完善职业体系,鼓励教育机构开设相关课程。强化产品碳足迹数据质量,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数据监测和核算可靠性。建立产品碳足迹数据质量计量支撑保障体系,确保数据具有计量溯源性。加强产品碳足迹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落实数据安全法规制度。
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有力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通过加强碳足迹管理,中国不仅可以减少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同时,随着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国际互信度的提升,中国的绿色产品和服务将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关资料下载:
关注本网官方微信 随时阅读专业资讯
- 预算246万 临汾市南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站采购监测仪器设备 2024-10-09 09:08:07
- 近日,临汾市南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站就“临汾市南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站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额为246.172万元。
- 加快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更新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公开征求排查整治方 2024-10-08 11:09:28
- 为贯彻《浙江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制订排查整治实施方案,旨在加快解决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问题,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 重拳出击!重庆启动机动车排放检验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行动 2024-10-08 10:51:19
- 重庆多部门联合启动机动车排放检验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行动,旨在打击弄虚作假行为,确保检验数据真实准确,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 告别雾霾,蓝天回归!全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十年下降54% 2024-09-25 15:17:22
- 据生态环境部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比十年前下降了54%,重污染天数下降了83%,全国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连续4年达到了86%以上。
- 生态环境部公示:将淘汰这12类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2024-09-25 13:51:32
-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示《国家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2024年,限制类和淘汰类)》(公示稿)。公示期为2024年9月20日至9月27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