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鹽堿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實質是各種可溶性鹽分在地面上沿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重新分布,使鹽分逐漸積聚在采鹽區的土壤表層。影響鹽堿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氣候條件:東北、西北、華北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溶于水的鹽分易在土壤表面積聚。夏季降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鹽隨水滲入或流失,是“脫鹽”季節;春季,地表水蒸發強烈,地下水中的鹽分隨著毛管水的上升積聚在土壤表面,是主要的“返鹽”季節。東北、華北和半干旱地區有明顯的“脫鹽”和“返鹽”季節,而西北地區由于降水少,土壤鹽分的季節變化不明顯
地形條件:
地形高度對鹽堿土的形成影響很大。地形高度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運動,與鹽分的運動和積累密切相關。從大地形上看,水溶性鹽分隨水由高到低運移,并在低洼地帶堆積,鹽堿土主要分布在內陸盆地、山地洼地和平原平原平原地區,排水條件較差,如松遼平原。從小地形(局部范圍)來看,土壤鹽分積累與大地形相反,鹽分容易在局部小凸起處積累(土壤質地和地下水:;土壤質地的厚度會影響土壤毛管水運動的速度和高度)。一般來說,土壤毛管水上升速度較快,高度較高,砂、粘土積鹽較慢。地下水影響土壤鹽分的關鍵問題是地下水位和地下水鹽分。地下水位高,含鹽量高,易積鹽。河流和海水的影響:河流和運河兩側的土地由于河水的側向滲透,抬高了地下水位,促進了鹽的積聚。沿海地區因海水浸泡而形成濱海鹽堿土
受耕作管理(人工)的影響:
有些地方澆水時會泛洪,有些低洼地區只灌不排,使地下水位迅速上升,積鹽,把原來的良田變成鹽堿地。這個過程叫做次生鹽漬化。為防止次生鹽漬化,水利設施應配備排灌設施,嚴禁漫灌,灌溉后應及時翻耕鋤地,次生鹽漬化是指土地沒有鹽漬化,但由于不合理灌溉等因素,地下水上升。由于土地蒸發量大,水分蒸發后礦物質會留在土壤中,導致鹽堿化。鹽堿土改良利用:鹽堿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水分條件差,因此在改良初期,應改善土壤水分條件。一般分為幾個步驟:一是排鹽、洗鹽,降低土壤含鹽量;種植耐鹽植物,提高土壤肥力;種植莊稼。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