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多囊腎病作為一種復雜的遺傳性腎臟疾病,以雙側腎臟出現多個囊腫為主要特征,囊腫進行性增大,逐漸破壞腎臟的正常結構和功能。目前,PKD 的發病機制尚未完整闡明,這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巨大挑戰。囊腫襯里上皮細胞作為囊腫形成和擴張的關鍵參與者,其異常的增殖、分泌和細胞間信號轉導在疾病進程中發揮核心作用。研究這些細胞對于揭示 PKD 的奧秘至關重要,然而,從體內獲取和研究這些細胞存在諸多困難,因此建立穩定可靠的多囊腎病囊腫襯里上皮細胞系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和關鍵方向。這不僅可以為深入了解 PKD 的病理生理機制提供理想的細胞模型,還能為藥物篩選和基因治療等研究開辟新的途徑。
二、材料與方法
(一)樣本來源
患者選擇
從臨床確診為多囊腎病的患者中獲取腎臟囊腫組織樣本。患者年齡在 20 - 60 歲之間,涵蓋不同疾病階段,包括早期囊腫形成和晚期腎功能受損的患者。在獲取樣本前,均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組織采集
在手術切除囊腫或囊腫穿刺活檢過程中,收集新鮮的囊腫襯里上皮組織。將組織迅速置于含有低溫保存液(如 Hank's 平衡鹽溶液與 10% 二甲基亞砜混合液)的無菌容器中,并在短時間內轉運至實驗室進行處理。
(二)細胞分離與培養
組織處理
將采集到的囊腫襯里上皮組織在無菌超凈臺中用預冷的磷酸鹽緩沖液(PBS)反復沖洗,去除血液、黏液和其他雜質。然后,使用眼科剪將組織剪成約 1 - 2mm3 的小塊。
酶消化法分離細胞
將組織小塊置于含有 0.25% 胰蛋白酶 - 0.02% EDTA 混合消化液的離心管中,在 37℃恒溫水浴中輕輕振蕩消化。消化時間根據組織塊的大小和質地進行調整,一般為 20 - 30 分鐘。期間,每隔 5 - 10 分鐘取出離心管,用吸管輕輕吹打組織塊,使細胞充分解離。消化完成后,加入含有 10% 胎牛血清的 DMEM/F12 培養基終止消化反應。
細胞培養
將消化后的細胞懸液通過 200 目濾網過濾,去除未消化的組織碎片。濾液以 1000rpm 的轉速離心 5 分鐘,棄去上清液。用含有 10% 胎牛血清、1% 青霉素 - 鏈霉素、2mmol/L - 谷氨酰胺和多種生長因子(如表皮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等)的特殊培養基重懸細胞。將細胞接種于預先用膠原蛋白 I 或纖維連接蛋白包被的培養瓶中,置于 37℃、5% CO? 的培養箱中培養。在培養初期,密切觀察細胞貼壁和生長情況,每 2 - 3 天更換一次培養基。
(三)細胞系的建立與鑒定
細胞傳代
當原代細胞生長至 80% - 90% 匯合度時,進行傳代培養。棄去培養瓶中的舊培養基,用 PBS 輕輕沖洗細胞兩次,加入適量的 0.25% 胰蛋白酶 - 0.02% EDTA 消化液,在 37℃下消化至細胞變圓、開始脫落。加入含血清培養基終止消化,將細胞懸液轉移至離心管中,離心后重懸細胞,并按照一定比例接種于新的培養瓶中。
細胞鑒定
形態學觀察
使用倒置相差顯微鏡定期觀察細胞的形態特征,包括細胞大小、形狀、細胞核形態和細胞間連接等。多囊腎病囊腫襯里上皮細胞呈多邊形或橢圓形,細胞邊界清晰,核大而圓,可見明顯的核仁,部分細胞有雙核或多核現象,與體內囊腫襯里上皮細胞的形態相似。
免疫細胞化學染色
利用針對多囊腎病囊腫襯里上皮細胞特異性標志物的抗體,如多囊蛋白 - 1(PC - 1)、多囊蛋白 - 2(PC - 2)、上皮細胞黏附分子(EpCAM)等進行免疫細胞化學染色。將細胞接種于載玻片上,培養至適當密度后,進行固定、通透處理,然后依次加入一抗、二抗和顯色劑。陽性細胞呈現特異性的顏色反應,通過顯微鏡觀察并統計陽性細胞比例,以確定細胞系的純度和特異性。
基因表達分析
提取細胞系的總 RNA,通過逆轉錄 - 聚合酶鏈反應(RT - PCR)和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qPCR)檢測多囊腎病相關基因(如 PKD1、PKD2 等)的表達水平。同時,檢測細胞特異性標志物基因的表達情況,與正常腎臟上皮細胞進行對比,進一步驗證細胞系的來源和特性。
染色體分析
對細胞系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以評估細胞在長期培養過程中的遺傳穩定性。采用秋水仙素處理細胞,使細胞停滯在有絲分裂中期,然后制備染色體標本,通過 Giemsa 染色觀察染色體數目和形態結構的變化。
(四)細胞功能研究
細胞增殖能力測定
MTT 法
將細胞接種于 96 孔板中,每孔細胞數為 5×103 個。培養一定時間后,加入 MTT 溶液(5mg/ml),繼續培養 4 小時。然后棄去上清液,加入 DMSO 溶解結晶物,使用酶標儀在 570nm 波長處測量吸光度值。根據吸光度值繪制細胞生長曲線,分析細胞的增殖能力。
BrdU 摻入實驗
將細胞培養于含有 BrdU(5 - 溴 - 2'- 脫氧尿苷)的培養基中,BrdU 可在細胞增殖過程中摻入新合成的 DNA。培養一段時間后,固定細胞,使用抗 BrdU 抗體進行免疫熒光染色,通過熒光顯微鏡觀察并計數 BrdU 陽性細胞的比例,以評估細胞的增殖活性。
細胞分泌功能研究
收集細胞培養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方法檢測細胞分泌的與 PKD 相關的因子,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等的含量。同時,通過 Western blotting 分析細胞內這些分泌蛋白的表達水平,以了解細胞的分泌功能及其調控機制。
細胞信號轉導研究
Western blotting
提取細胞總蛋白,通過 SDS - PAGE 電泳分離蛋白,轉印至 PVDF 膜上,然后分別用針對不同信號通路關鍵蛋白(如 Akt、ERK、mTOR 等)的抗體進行免疫印跡分析。觀察這些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和表達量變化,以了解細胞內信號轉導的激活情況。
免疫共沉淀實驗
為了研究細胞內蛋白 - 蛋白相互作用,采用免疫共沉淀實驗。將細胞裂解后,加入針對目標蛋白(如 PC - 1 和 PC - 2)的抗體,與細胞裂解物在 4℃下孵育過夜。然后加入 Protein A/G 瓊脂糖珠,繼續孵育,離心收集瓊脂糖珠 - 抗體 - 蛋白復合物。通過 Western blotting 檢測復合物中與目標蛋白相互作用的其他蛋白,以揭示細胞信號轉導網絡中的關鍵分子機制。
三、結果
(一)細胞系的建立
經過多次嘗試和優化培養條件,成功建立了多囊腎病囊腫襯里上皮細胞系。該細胞系在長期培養過程中保持穩定的生長狀態,可連續傳代超過 30 次,且細胞形態和生長特性無明顯改變。
(二)細胞系的鑒定結果
形態學鑒定
細胞在培養過程中呈現出典型的多囊腎病囊腫襯里上皮細胞形態,與體內觀察到的細胞特征相符,證明所建立的細胞系具有較高的純度。
免疫細胞化學染色
免疫細胞化學染色結果顯示,細胞系中 PC - 1、PC - 2 和 EpCAM 等標志物呈陽性表達,陽性細胞比例高達 90% 以上,進一步證實了細胞系的特異性。
基因表達分析
RT - PCR 和 qPCR 結果表明,細胞系中 PKD1、PKD2 等多囊腎病相關基因表達水平顯著高于正常腎臟上皮細胞,同時細胞特異性標志物基因表達穩定,從基因水平驗證了細胞系的來源。
染色體分析
染色體核型分析顯示,細胞系染色體數目和結構在長期培養過程中保持穩定,未出現明顯的染色體異常,表明細胞具有良好的遺傳穩定性。
(三)細胞功能研究結果
細胞增殖能力
MTT 法和 BrdU 摻入實驗結果均顯示,多囊腎病囊腫襯里上皮細胞系具有較強的增殖能力,明顯高于正常腎臟上皮細胞。細胞生長曲線呈典型的 “S” 型,在培養 2 - 3 天進入對數生長期,持續增殖至 5 - 6 天達到平臺期。
細胞分泌功能
ELISA 和 Western blotting 結果表明,細胞能夠大量分泌 VEGF、MMPs 等與囊腫形成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因子。這些因子的分泌水平在不同培養條件下呈現出一定的變化規律,提示細胞分泌功能受到多種因素的調控。
細胞信號轉導
Western blotting 分析顯示,細胞內 Akt、ERK、mTOR 等信號通路關鍵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顯升高,表明這些信號通路在多囊腎病囊腫襯里上皮細胞中處于激活狀態。免疫共沉淀實驗發現了 PC - 1 和 PC - 2 之間以及它們與其他信號分子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為進一步解析 PKD 的信號轉導網絡提供了重要線索。
四、討論
(一)細胞系建立的意義
本研究成功建立的多囊腎病囊腫襯里上皮細胞系為 PKD 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體外模型。與以往使用的動物模型或原代細胞培養相比,該細胞系具有可重復性強、細胞純度高、遺傳穩定等優點。它能夠更準確地模擬體內囊腫襯里上皮細胞的生理和病理狀態,為深入研究 PKD 的發病機制提供了有力工具。
(二)細胞特性與疾病機制的關聯
細胞增殖與囊腫形成
細胞系表現出的較強增殖能力與多囊腎病囊腫的不斷增大和增多密切相關。異常激活的細胞增殖信號通路可能是導致囊腫襯里上皮細胞過度增殖的原因,這為尋找抑制細胞增殖的治療靶點提供了依據。
細胞分泌與囊腫發展
細胞大量分泌 VEGF、MMPs 等因子,這些因子在囊腫周圍血管生成、細胞外基質重塑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對細胞分泌功能的研究,可以進一步了解囊腫的發展機制,并探索通過調節細胞分泌來控制囊腫進展的策略。
細胞信號轉導與疾病復雜性
細胞內復雜的信號轉導網絡,尤其是 PC - 1 和 PC - 2 參與的信號通路,揭示了 PKD 發病機制的復雜性。這些蛋白不僅參與調節細胞的基本生理功能,還通過與其他信號分子的相互作用影響整個細胞的行為,為全面解析 PKD 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
(三)研究的局限性和未來方向
局限性
盡管建立的細胞系具有諸多優點,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體外培養環境可能無法完整模擬體內復雜的微環境,這可能會影響細胞的某些生理功能和信號轉導。此外,細胞系在長期培養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些潛在的適應性變化,需要進一步監測和評估。
未來方向
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優化細胞培養條件,嘗試構建更接近體內環境的三維培養模型。同時,可以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細胞系進行基因修飾,研究特定基因在 PKD 發病機制中的作用。此外,基于細胞系開展大規模的藥物篩選和藥物作用機制研究,有望為多囊腎病的治療帶來新的突破。
五、結論
本研究通過創新的方法成功建立了多囊腎病囊腫襯里上皮細胞系,并對其進行了全面的鑒定和功能研究。該細胞系的建立為多囊腎病的發病機制研究、治療靶點發現和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的細胞模型和實驗依據。雖然目前研究還存在一定局限性,但為未來的 PKD 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和方向,有望推動多囊腎病治療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