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幾年國內外涌現出各種功能性面料,其中熱濕舒適性纖維面料備受矚目。這類面料有良好的氣候調節功能,保護身體,防寒保暖,發展前景非常好。要把握這種面料的性能,就必須對熱濕傳遞效能進行測試。由于現行的測試方法種類較多,性能各異,如何選擇合適的測試方法來評價這種新型紡織品的熱濕舒適性能,對于統一檢驗依據和手段、指導實際生產是非常有必要的。為此,本文對比了現行的織物熱濕傳遞性能的測試方法,以期找到更加合理的測試方法。
2 國內外研究發展現狀
國內外對服裝材料熱濕性能都有廣泛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世界范圍內關于紡織品和服裝的熱濕舒適性的研究進一步活躍。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紡織品和服裝的熱濕傳遞性能及其對舒適性的影響;織物動態濕傳遞性能的研究;運動衣、內衣用舒適織物的研究開發;新的試驗方法和裝置的研究。通過許多學者的研究,建立起了各種各樣的測試方法和評價指標。從簡單的測試方法發展到復雜的測試方法,從測試單一指標變為測試綜合指標,不但從物理方面,而且從生理與心理方面全面地研究服裝熱濕舒適性[1]。
由于服裝系統是纖維、空氣和水的集合體,內部的結構模式錯綜復雜,熱傳遞過程中傳導、對流、輻射的比例會隨著紡織品結構和環境變化而變,傳濕過程會伴隨著熱的傳遞,交叉效益導致熱濕傳遞非常復雜,這也導致目前國內外很難有完備的綜合評判熱濕舒適性的理論體系。
從測試方法來看,織物熱濕傳遞性能測試方法種類很多,大致可分兩類:一是單項指標評價法。常見的有防水性、透濕性、保暖性等性能的測試。從測試內容來看,大多采用平板式的熱、濕傳遞的測量裝置,對織物透濕及傳熱性能進行單獨測試,以便理論估計。二是綜合指標評價法,這類方法能模擬人體——服裝——環境系統,從人體生理與環境物理方面進行研究,反映出服裝材料熱濕傳遞的瞬態與穩態性能。這方面的儀器有紡織品微氣候儀和出汗暖體假人,以及反映織物吸濕速干性的液態水分管理測試儀等。表1是上述兩類指標測試方法的對比。
表1 織物熱濕傳遞性能測試方法
分類 | 單項指標評價法 | 綜合性指標評價法 | |||
測試項目 | 防水性 | 透濕性 | 保暖性 | 吸濕速干性 | 熱濕傳遞性 |
測試方法 | 靜水壓測試法 表面抗潤濕性測試法 模擬淋雨測試法 吸水性測試法 | 透濕杯法 皮膚模型法 | 蒸發熱板法 靜態平板法 | 單項組合試驗法 動態水分傳遞法 | 織物微氣候儀法 出汗暖體假人法 |
相關標準 | GB/T 4744 [2] GB/T 4745 [3] GB/T 14577 [4] AATCC 21 [5] | GB/T12704.1 [6] GB/T12704.2 [7] GB/T 11048 [8] | GB/T 11048 | GB/T21655.1[9] GB/T21655.2[10] | GB/T 18398[11] |
適用測試何種材料 | 涂層織物、防水服、雨衣、鞋面用布、篷布、帆布等 | 厚度小于10mm的各類織物、防水透濕織物等 | 各類織物、薄膜、涂層、泡沫、皮革等 | 各類紡織品及制品 |
對單項指標評價法而言,織物的防水性、透濕性、保暖性等性能的測試有著不同理論依據,各國標準并不一致,各種測試方法種類繁多,結果往往難以比較,但是測試手段和相應的指標能夠定性或定量地評價和描述織物性能,有利于生產部門對服裝或織物的質量控制和產品設計。綜合性指標評價法測得的織物動態熱濕傳遞性能較符合服裝穿著中的實際情況,但對舒適性的評價還需要結合主觀評價法綜合分析。
[pagebreak]
3 分析與討論
3.1 單項指標評價法
單項指標測試法具有簡單易操作的特點,儀器成本不高,容易維護的特點,但是適用范圍偏小。比如防水性的標準適用于經過防水處理的織物,如防水服、雨衣、鞋面用布、篷布、帆布等,透濕杯法適用于厚度小于10 mm的織物。另外,單項指標評價法是一種單純性熱傳遞或濕傳遞研究方法,它僅考慮了織物的兩側所形成溫差或水汽濃度差,而織物兩側的溫濕差是同時存在的,在織物中熱量和水汽是時傳遞著的并且相互作用。單項指標測定法可以用于評價服裝材料和簡單服裝系統的熱濕特性,但難以將結果應用于真實的服裝系統中。
3.1.1 防水性
以防水性測試為例,隨著織物實際用途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并以各種相應的指標表示。按照測試原理分為靜水壓、表面抗潤濕性、吸水性三類。靜水壓方法主要應用于高防水性的涂層或層壓復合織物防水性能的測試,如帆布、油布、防雨服裝布等,不適用于松組織密度較低的織物。表面抗潤濕性測試也稱為沾水試驗,是雨衣面料、帳篷布防水性能指標中*的,但這類方法只測定織物表面親水或憎水性能,而不能用于測定織物的滲水情況,故不能用于評價如防水布的滲透性等。模擬淋雨測試法模擬暴露于雨中織物的淋雨滲透性,通過測定試樣在試驗規程中吸收的水分,記錄透過試樣收集在樣杯中的水量,評價一些經過或未經防水整理或拒水整理的紡織品淋雨滲透性。這類方法裝置簡單,但對于拒水性較好的織物不易鑒別,需要輔助其他的測試方法。吸水性測試法測定經防水透濕整理后織物在水中浸汗一定時間后的增重率,它主要用于經過拒水整理,用噴淋或噴射試驗難以判斷織物的拒水性,測量水滲入、但沒有透過織物的情況,這種方法比較簡單、方便,也可以測定織物表面抗濕性。
3.1.2 透濕性
3.1.2.1 透濕杯法
透濕杯法分為蒸發法和吸濕法兩大類。蒸發法又有正杯法和倒杯法之分,用正杯法測定織物透濕性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水蒸氣蒸發后使杯中液面下降,織物兩面的水蒸氣壓差會發生變化,影響了透濕量的測定結果。為了消除水蒸氣壓差變化引起的實驗誤差,可以采用倒杯法測定織物透濕量。
蒸發法模擬汗液蒸汽穿透織物的速度,適合對織物透濕量的測定,而吸濕法是模擬干燥物體被塑料膜、包裝紙包裝后的受潮程度,所以比較適合防潮包裝材料的透濕性測試,對于透濕量高的織物,杯中的干燥劑很快吸濕達到飽和,造成濕阻的增加。另外由于表層干燥劑容易吸收水蒸氣,而底層干燥劑未能及時更換到表面,也造成了吸濕能力的下降,影響實驗結果,所以吸濕法不適合測試透濕率很大的織物。由于透濕杯法原理簡單,國內用其測試透濕量的比較多,尤其是在仲裁時,一般都使用吸濕法。
3.1.2.2 皮膚模型法
皮膚模型法采用受保護的散發濕氣的熱板(通常稱作為“皮膚模型”)模擬貼近人體皮膚發生的熱和濕的傳遞過程。儀器通過測量維持皮膚模35℃不變的溫度條件下,不同織物在散熱或透濕過程中所消耗的功率來得到該織物的熱阻和濕阻,進而評價織物的熱濕性能。儀器采用高精度溫濕度傳感器,大大提高了儀器的測試精度和穩定性。該方法測試透濕量或濕阻值時是在皮膚與環境等溫恒濕狀態下,這與絕大部分實際穿著情況不同,且該測試由水泵供水,使得水面發生周期性波動,從而會影響實驗結果。另外,與透濕杯法相比較,這種測試方法儀器設備復雜、昂貴,對環境的要求也很高,國內企業難以實施。
3.1.3 保暖性
標準GB/T 11048—2008《紡織品生理舒適性穩態條件下熱阻和濕阻的測定》是在原來紡織品保溫性能靜態平板法的基礎上,增加了主流的測試方法通風蒸發熱板法來測定熱阻濕阻,從而將原本單純的保溫性即熱阻的單一性能測定,又加入了防水透濕性能中的濕阻性能測定,成為一個綜合的性能考量。兩法分別參考了ISO11092[12]]和ASTM D 1518[13]。
兩法在保溫性能熱阻測試方面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試樣覆蓋于電熱試驗板上,試驗板及其周圍和底部的熱護環(保護板)都能保持相同的恒溫,使電熱試驗板的熱量只能通過試樣散失,當環境達到一定條件以后測定通過試樣的熱流量來計算試樣的熱阻。不同之處在于靜態平板法要求空氣流速為≤0.1 m/s即靜止狀態,通風蒸發熱板法要求調濕的空氣平行于試樣上表面以1 m/s的速度流動,當在試驗條件達到穩態后,再測定熱流量計算試樣的熱阻。另外,通風蒸發熱板法除了考慮了空氣流速對于熱阻的影響,還加入了濕阻因素,將人類排汗會帶走熱量從而影響熱阻值的因素也考慮進來,對于濕阻也進行測定。
3.2 綜合指標評價法
與單項指標評價法相比較,綜合指標評價法的特點是組合、快速,適用面較寬,但對單項性能的表述能力較弱。吸濕速干性的測定適用于各類紡織品和制品,也是測試吸濕排汗面料性能的主要方法。通過同時測試織物兩側的溫度差或濕度差來反映熱濕傳遞性。暖體假人法克服了單項法中只能測試織物的保暖性或熱阻、不能全面反映服裝保暖性的缺點,試驗結果溫度,誤差小,是一種較好的服裝熱阻的測定方法。微氣候儀法通過對微氣候的綜合測量分析,更接近于人體的生理感覺,能更有效地表達實際穿著情況。
[pagebreak]
3.2.1 吸濕速干性
目前國內評價織物吸濕速干的指標比較多,測試儀器也很多,但一種儀器不能適用于測試所有織物的濕傳遞性能。許多測試儀器可以用于評價不同織物的水氣傳遞阻抗,都存在著各自的優缺點。我國在2008年發布了標準GB/T 21655.1—2008《紡織品吸濕速干性的評定第1部分:單項組合試驗方法》。該方法通過評價兩類指標來評價吸濕速干產品。評價吸濕性需要考核的指標有:吸水率、滴水擴散時間、芯吸高度;評價速干性需要考核的指標有蒸發速率、透濕量。該標準可以看作是上述某些單項指標評價方法的綜合。方法具有簡單、易操作,測試迅速的特點。指標的確定為考核織物的吸濕排汗性能提供了參考,有利于進一步規范功能紡織品市場。
但由于人體出汗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單項組合試驗法只反映熱量或液態水傳遞的單個或兩個環節,而且是靜態時間點的測試結果[14],不能綜合反映液態水的整個傳遞過程,為了反映水分在織物中傳遞的整個動態過程,國家質檢總局在2009年發布了GB/T 21655.2—2009《紡織品吸濕速干性的評定第2部分:動態水分傳遞法》。標準規定了紡織品吸濕速干性能的液態水動態傳遞性能的試驗方法以及對該性能進行分級評價的方法,通過測試織物浸濕時間、變化吸水速率、zui大浸濕半徑、液態水擴散速度、單項傳遞指數、液態水動態傳遞綜合指數等指標反映液態水在織物中動態傳遞過程并以此評估紡織品的吸濕速干、排汗等性能。
紡織品吸濕速干性的評定標準*部分原理簡單、測試方便。第二部分內容通過測試面料中水份的動態轉移特性,分析面料的液態水份管理功能來實現評綜合評價,相比較而言,該部分測試儀器更加精密,綜合程度更高,特別適用于織物吸濕排汗性能的評估。
3.2.2 熱濕傳遞性
由于服裝熱舒適性受到皮膚和服裝間空氣層厚度、空氣流動變化的影響,用蒸發熱板法或靜態平板法可以測定織物的傳熱系數、克羅值或熱阻,但難以全面反映服裝的熱舒適性。 上通常采用暖體假人測量方法來科學地、定量地測定和評價服裝的隔熱性能,我國也在勞保服裝配置上廣泛使用。該方法模擬人體現實穿著,綜合考慮了服裝和人體的合體程度、皮膚與服裝間空氣層的厚度、空氣流動的變化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測定服裝內溫濕度和耗電量,計算服裝的熱阻。目前,出現的第三代能模擬人體出汗的假人通過測量服裝內溫濕度和耗電量,能計算出服裝的熱阻和濕阻。但由于暖體假人實現條件比較高。并且難以模擬人體真實活動的狀態,仿真程度還有待提高,因而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微氣候法不能反映出由于服裝形態方面的區別所造成的熱濕傳遞性能的不同,難以全面反映人體穿著時的實際感覺,所以,必須進行人體著裝測試,并結合主客觀評價方法綜合分析。
4 結語
織物熱濕傳遞性能的物理評價方法對于研究織物熱濕舒適性極其重要。人們對這方面的研究很多,提出了不同的測試方法,但每種評價測試方法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單項指標測定法簡單實用,易操作,可以用于評價服裝材料和簡單服裝系統的熱濕特性,但難以將結果應用于真實的服裝系統中;綜合指標評價法精密度高,綜合性強,測試儀器復雜昂貴,對織物在穩態條件下測得的熱阻濕阻值模擬了標準環境狀態,但由于在實際中,環境溫度和人體溫度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也難以全面反映人體著裝時的實際感覺。實驗室可根據現有條件和實際情況,選擇切實可行而又準確的方法。但要達到比較、全面地評價服裝熱濕舒適性就就必須對織物傳熱、傳濕機理做更深層次的研究,探討在服裝微氣候環境下服裝溫差和濕度對熱阻、濕阻的相互影響,完善熱濕傳遞理論,根據熱濕傳遞理論建立完善的數學模型,運用計算機仿真更好地研究服裝舒適性,改進和研制出更好的測試儀器,盡量模仿現實中的條件,建立一系列相應的標準,并結合主觀評價方法,做到主客觀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陸建平.服裝熱濕舒適性測試方法和評價指標[J].南通工學院學報,1996,12(3):59-63.
[2] GB/T 4744—1997紡織織物 抗滲水性測定 靜水壓試驗[S].
[3] GB/T 4745—1997紡織織物 表面抗濕性測定 沾水試驗[S].
[4] GB/T 14577—1993織物拒水性測定 邦迪斯門淋雨法[S].
[5] AATCC 21—1983bWater Repellency: Static Absorption Test[S].
[6] GB/T 12704.1—2009紡織品 織物透濕性試驗方法 第1部分:吸濕法[S].
[7] GB/T 12704.2—2009紡織品 織物透濕性試驗方法 第2部分:蒸發法[S].
[8] GB/T 11048—2008紡織品 生理舒適性 穩態條件下熱阻和濕阻的測定[S].
[9] GB/T 21655.1—2008 紡織品 吸濕速干性的評定 第1部分 單項組合試驗法[S].
[10] GB/T 21655.2—2009 紡織品 吸濕速干性的評定 第2部分 動態水分傳遞法[S].
[11] GB/T 18398—2001服裝熱阻測試方法 暖體假人法[S].
[12] ISO 11092:1993 Textiles — Determination of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 Measurement of thermal and water-vapour resistance under steady-state conditions (sweating guarded-hotplate test) [S].
[13] ASTM D 1518-1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hermal Resistance of Batting Systems Using a Hot Plate [S].
[14] 任惠,吳雄英,李毅. 紡織品中液態水傳遞性能的測試方法[J].上海紡織科技,2005,33(10):28-30.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